长春亚泰赛季盘点 2017 一颗不可低估的勇敢之心
本赛季,亚泰创造了队史身价纪录从英超沃特福德引进了尼日利亚国脚前锋伊哈洛,巴甲铜靴马里尼奥身价也高达500万欧元。这两名外援加上留下伊斯梅洛夫、布鲁诺和重新回归的胡斯蒂组成了今年球队的外援阵容。不得不承认,除了因受外援名额限制无法登场的布鲁诺外,其他四名外援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2017赛季,英超杀手伊哈洛以亚泰队史上最贵外援的身份登陆中超。起初,加盟长春亚泰之初,伊哈洛有些水土不服,前14轮仅收获2球。不过,此后的15轮比赛中,伊哈洛火力全开,打进了13球。整个赛季下来,他在27轮比赛中打进了15粒进球(有3轮因伤缺阵),主场进8粒进球,客场进7粒进球,列射手榜第8位。而其单赛季进球效率位居球队历史第二位,单赛季进球数列球队历史第一位。
胡斯蒂是球队中场核心,受伤前帮助球队开始逆袭,个人也攻入了4个进球,进球效率同样超高。500万欧身价的马里尼奥更多时候出任替补,毕竟中超只能出场3名外援,不过这位巴西小个子也攻入了3粒进球。至于队史效力时间最长的外援伊斯梅洛夫,已经成为长春球迷眼中不可或缺的后防中坚。
今年亚泰引进的内援是近几个赛季中最出彩的,范晓冬上赛季加盟长春,已经坐稳了球队主力位置。本赛季亚泰又“淘”来了谭龙、于睿、张力、郭亮等内援,前三人几乎是球队最倚重的本土球员。谭龙赛季贡献8进球7助攻,外界呼吁他进国足声音很高。张力身材并不高大,但俨然是加强版的闫峰,中场防守覆盖面积大,也是不可或缺的主力。至于前国青队长于睿,则经历赛季初的磨合后,赛季末骤然爆发。能打右后卫和中后卫的他攻入3个头球,成为“带刀侍卫”。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前一年的范晓冬还是今年的谭龙、于睿还是张力,都没有转会费或者只是很低的身价,都属于物美价廉的“优质品”,符合俱乐部内援引进标准——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青训篇
自身造血 成绩斐然
2017赛季,中国足协实行U23新政,亚泰凭借出色的青训储备一下子报了6名U23球员——何超、周大地、曹紫珩、刘宇、关昊、左伊藤。其中,2016赛季最佳新人的候选人何超已稳坐主力阵容,并成为U23和国家队球员,而作为主要轮换球员的周大地也成为U23国家队的常客。值得一提的是,联赛中期,球队又补报两名U23球员——闫旭和赵鸣宇。其中,1997年出生的小将赵鸣宇在主场与江苏苏宁的比赛中替补出场,以超出预期的表现完成中超首秀。
今年预备队联赛,亚泰预备队获得了第五名的成绩,不过青训出品的程长城状态神勇打进了24粒进球,列射手榜第二位,仅比排在榜首的山东鲁能成源少一粒。值得一提的是,在中超最后一轮比赛中,程长城替补出场还创造了一粒点球。
除了一线队和预备队,亚泰俱乐部更加完善青训体系,将自身造血功能发挥到最大作用,保证球队会源源不断的创造人才。今年亚泰组建了U11梯队,与亚泰“96一代”大多数球员曾是儿时的小伙伴,在云南红塔有过职业经历的张宇成为这支球队的主教练。早在2008年,张宇因伤退役后就开始投身青训,所以这份工作对他来说可谓得心应手。
作为亚泰“96一代”的一员骁将,姜鹏翔今年回归亚泰,担任U9年龄段梯队主教练,“我觉得青训是一个耐得住寂寞的事情,每一批青年球员的成长,都要付出很多艰辛,亚泰青训能坚持这么久,靠的是一种传承精神,我希望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亚泰U14梯队今年更是成绩斐然,获得了全国青少年U14联赛和首届全国青超联赛两项赛事冠军,以及全国青少年锦标赛亚军。
俱乐部青训总监高敬刚介绍,今年2月结束的全国U字号系列比赛中,亚泰U15、U14、U12三支梯队交出了2个亚军、1个第六名的成绩单。从2017年开始,俱乐部计划在未来3年里着重打造亚泰青训的品牌,让孩子们接受更为先进的足球理念。为此,俱乐部聘请了西班牙青训团队。
球迷基地篇
“大12”人新概念
魔鬼主场始于“新基地”
本赛季,亚泰以主场10轮不败收官,再度开启了当年的魔鬼主场时代。最后一个主场3比1击败重庆力帆后,亚泰全队与球迷召开了盛大的PATTY。
2017赛季,亚泰足球俱乐部不仅首提“大12人”概念,而且还将球队的“12号”作为现役专属号码永远给了第12人。每个主场的第12分钟,在橙风球迷会的带头下,“为长春,我们一起战斗”的口号都会响彻经开体育场。同时,俱乐部对球队名称进行了新的解读,不再单纯是球队名字,而是蕴含着“一座城·一支队”的符号意义。
今年6月,长春亚泰足球俱乐部告别“杨家店基地”,来到了“净月基地”。从那时起,长春亚泰的技战术打法愈发成熟老练,伊哈洛也开始爆发,不仅主场连克“北上广”,创造了主场10轮不败的记录。
按照规划,亚泰净月基地规划将建设7块国际标准天然草坪球场,1座室内国际标准人造草坪训练馆,2块国际标准人造草坪球场,2块7人制人造草坪球场。目前,已有5块国际标准天然草坪球场、1块国际标准人造草坪球场投入使用。整个基地建设预计2018年年底完。
新文化记者 郭雍皓返回搜狐,查看更多